【#地下短評】
『《從前,有個好萊塢》,昆汀式的老派情書。』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 片名甚至也可看做對經典義大利西部片《狂沙十萬里》(1968)的致敬,此作英文片名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要理解《從前,有個好萊塢》,要從「時代」切入,此作背景設定於 1969 年,1960 年代,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動盪導致人心惶惶,越南戰爭越演越烈,總統甘迺迪遇刺後,政治謀殺案一起接一起,「女權」主義興起、「黑人」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於焉而成。
「電視」與「電影」間的競爭與對抗則讓許多片廠遭遇危機,電視機的普及間接造成戲院的觀影人次下滑、營銷虧損,而來自歐洲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等電影風格衝擊著現存的美國電影,「新好萊塢電影運動」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逐漸興起,《我倆沒有明天》(1967)、《畢業生》(1967)、《逍遙騎士》(1969)等挑戰美國正面形象的新電影出現,充滿疑惑、叛逆、徬徨、存在主義式的悲劇性電影取代了傳統英雄,美國神話和傳統價值不復以往,勾勒出 1969 年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結束和反文化運動的興起,昆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書寫成《從前,有個好萊塢》。
昆汀極盡可能地還原這時代的好萊塢,除了街景、服裝、流行音樂、片場倒閉外,從開場便能看見昆汀對於「膠卷底片」的著迷,可以發現「柯達 35mm」的影像質地,也能見到以「Super 8」和「16mm」拍攝的黑白影像,還有將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飾演的瑞克道爾頓塞進當時的各式知名影集,當然,特地重製CBS的知名西部電視劇《Lancer》(1968-1970),透過這幾場戲傳遞出復古與現代的衝突與和諧,更讓昆汀的角色能活在這些影像中,別具意義。
角色的描繪上,昆汀創造出立體鮮明的雙人組合,李奧納多和布萊德彼特這對搭擋,有著與《虎豹小霸王》(1969)的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相似的魅力與默契(片中也提及了日舞)。此外,片中瑞克道爾頓演藝生涯發展軌跡,似乎也與克林伊斯威特一樣(1950 年代演出電視劇,1960 年代演出義大利導演沙吉奧李昂執導的「鑣客三部曲」在大銀幕走紅),照著這個軌跡走,可以稍微洞見昆汀筆下的瑞克未來會有何種發展。
昆汀同時巧妙地利用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布萊德彼特和瑪格羅比的居住地製造出社會階層的上下關係,同時點出好萊塢產業鍊的上與下,甚至設計了布萊德彼特開車回下層的橋段,也靠著這場戲帶出鍾愛的洛杉磯往日風情。《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地域性對比有著和《寄生上流》異曲同工的出色之處,這三個角色更有著昆汀對好萊塢「未來」、「現在」、「過去」的投射意涵。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再從今年坎城主競賽來看,阿莫多瓦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救贖之藥;昆汀塔倫提諾則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
最後,在昆汀精雕細鑿的世界中,或許,瑞克道爾頓能與莎朗泰成為好友,或許,瑞克就能如願演出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重振演藝事業(開頭即描述瑞克渴望與波蘭斯基合作),或許,歷史就能重新書寫,然而,這一切的想像,都活在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夢中,永存在昆汀這封親筆寫給好萊塢的老派情書。
‼️感謝『双喜電影發行』試片邀約
🎬《從前,有個好萊塢》現正熱映中❤️